三思而後行?

  「三思而後行」這句話,想必大多數人都聽過,也都認為是對的。不知讀者是否知道,這是 至聖先師孔子所說的話,可是 孔子當初說這句話時,究竟意涵為何呢?恐怕知道的人並不多。

  原文是這樣的: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論語•公冶長》 原文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以下晚學舉 南懷瑾先生,以及 李炳南老居士的開示如下,供養讀者。


>>  南懷瑾先生開示:摘自 南師所著《論語別裁》

  季文子姓季孫,名行父,謚文,是魯國的大夫。做事情過分的小心,過分的仔細。“三思而後行”,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又再想叫“三思”。孔子聽到他這種做事的態度,便說:“再,斯可矣!”這句話有兩種解釋,從前老學究們的解釋認為:“做事情要特別小心,孩子們,想三次都不夠,孔子說‘再斯可矣!’ 還要再想一次哪!”這種解釋是不對的。其實,孔子認為他想得太多。作人做事誠然要小心,但“三思而行”,的考慮太多了。學過邏輯就知道,學過《易經》 的道理更懂得。世界上任何事情,是非、利害、善惡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但是要三思就討厭了,相對總是矛盾的,三思就是矛盾的統一,統一了以 又是矛盾,如此永遠搞完了,也下不了結論的。所以一件事情到手的時候,考慮一下,再考慮一下,就可以了。如果第三次再考慮一下,很可能就猶豫不決,再也不會去做了。所以謹慎是要謹慎,過分謹慎就變成了小器。大家都有幾十年的人生經驗,過分小心的朋友,往往都犯了這個小器的毛病,小器的結果,問題就多了。 所以孔子主張,何必三思而行,再思就可以了。


>> 李炳南老居士(雪老人)開示

摘自 論語大觀 http://blog.cersp.com/39040.aspx  註解採用 雪老人之 <<論語講要>>

  集解:「鄭曰,季文子、魯大夫季孫行父。文、也。文子忠有賢行。其舉事過,不必及三思也。」集注:「程子曰:三則私意起而反惑矣,故夫子譏之。」

  三思自古解說不一,程說不免(月交)有一思即起私意者,何必至于三。思不宜有所限制。楊升庵說:「中庸,思之弗措也。管子,思之思之,又重思之。」皆不限于三此說可從。又如中庸慎思,內典聞思修三慧,皆是多思孔子此言再斯可矣,蓋如鄭注,專對季文子而發,非言人人凡事再思即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