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以下網頁,copy 自 中藥蓉 的 Blog,特此致謝!
中醫治療腸病毒很簡單
分類:中醫治療流行病區
2008/06/12 09:45
上個星期四,我老婆姊姊的二個兒子(一個4歲,一個二歲吧!)得到腸病毒已經三天了,求教於我說中醫可以治腸病毒嗎?心想沒治過,但根據中醫的辨證論治原則,當然行了,所以我就回答可以啊!
所以當晚就帶來給我看,在這之前是給西醫看了三天,患病的原因是患者的奶奶帶去高雄的國稅局,結果回來就就得了,可見腸病毒對6歲以下的小兒傳染力驚人。
初診時,兩人三關指紋都只是風關出頭一點而已,(所以不用擔心),之前有發燒,但現已退燒,喜食冰冷,納呆,因為整個唇部和咽部都有非常多的潰瘍孔,舌頭上也有,所以疼痛導致不想吃東西,舌象的部份忘了,有二三天沒有大便,脈象數,煩躁,易怒。
因為沒有表證的症狀,所以應該是西藥寒涼下後,導致胃熱上薰而致潰瘍。主要處方葛根芩連湯
心中真是讚嘆,仲景真是厲害。
這次藥物的心得:
1.芒硝,因為芒硝為鹽類,所以在腸胃道的地方能產生高滲的狀態把腸液或水從內拉出來,就好比麻黃發肌表的汗,而芒硝發腸胃道的汗(郝萬山講的),畢竟腸病毒是附著在腸壁侵入腸黏膜而為病。
2.芩連,預防食物的堆積而導致腸內菌種繁殖而致病,因為一般病毒侵入後,若沒有處理好,細菌會接著感染產生不良的後果,所以用芩連。
3甘草:調和諸藥,並解腸胃食物堆積所產生的毒素。
4.葛根,升提水穀之精,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
5.玄參,清熱解毒,止咽痛。
6.大黃,推陳致新囉!
最後,很有意思的是,當我姻親的姊姊問我那二個姪兒,要吃醫生伯伯的藥(西醫,因為還有三天藥)還是要吃阿丈的藥時,他們都說,要吃阿丈的藥,哈哈!這兩個小鬼頭還真聰明。
畢竟西藥就是解熱鎮痛藥、胃藥及抗生素,小孩還放了橘子粉矯味!除此之外,沒了。所以我在接手時,我心裡就認為中藥怎樣治都比西藥來的好。
本篇引用 永諸的靈蘭秘典 http://tw.myblog.yahoo.com/s9250813-yahoo/ 部落格的文章--行醫經驗分享區 腸病毒之治療經驗
中藥蓉感想:
感想:西醫連腸病毒都治不好ㄚ~~<葛根黃連黃芩湯>科學中藥就有效囉~~哀~~可悲ㄚ
只要家中備好科學中藥<葛根黃連黃芩湯>當遇到吐或瀉是熱症時就可使用~~有些會燒有些不會~~通常是吃西藥治感冒沒好~~病毒往下跑造成腸病毒~~吃西藥才會病重到用葉克膜~~遠離西藥就不必怕腸病毒或SARS~~中藥往往吃一劑就搞定~~要找會開經方ㄉ中醫師才快好ㄛ
@以下文章引用來源是一位學習<漢唐中醫>倪海廈人紀系列DVD的
學生的經驗談
美國漢唐中醫本站www.hantang.com
以葛芩連為主方去治療小朋友的腸病毒,
就不用害怕腸病毒如何突變了.
叮噹的妹妹的小朋友, 年年感染腸病毒.
以不變應萬變, 葛根黃連黃芩湯就可以搞定了.
順便可以治嘴破的問題.
用葛芩根黃連黃芩湯科中的話, 請每三小時讓小朋友服用一次.
按小朋友的體重給藥. 每十公斤給一公克或一平藥匙科中.
直到燒退了, 嘴巴的白點也消了, 肚子也舒服了.
就可以了. 但若還有其它症狀, 就要跟師姐網頁上頭寫的
一樣, 再視其它症來加藥方.
如果有朋友想用煮藥的, 葛芩連湯, 叮噹常用的方法如下 :
1. 先煮大人的比例 :
葛根5錢,黃芩2錢, 黃連2錢, 甘草2錢,
六碗煮二碗.不要煮太久. 30分鐘左右即可.
2. 再依小朋友體重, 看一次要給二分之一碗或三分之一碗
3. 可是湯藥會很苦, 小朋友常會拒喝. 所以得準備麥芽糖等著.
4. 在有腸病毒症狀時, 一樣每三小時餵一次藥.
西藥用的是one by one的方法, 突變一型,
又去研究一型的藥,
而且還是拿離地三寸以下的動物做的實驗,
等他研究出來了, 小朋友不知道已經犧牲多少了.
然後研究出來的藥, 也不一定有效.
然後病毒有了抗藥性, 就一直突變.
仲聖和師父教的中醫, 就是讓不管哪一型的病毒,
只要能把他們趕出體內, 不再讓他們有宿主可以強壯
和繁殖, 少了生存條件, 在空氣中, 很快他們就陣亡了.
人體也因為把這些病毒趕出去. 身體就會恢復健康.
中藥治腸病毒或治感冒或其它疾病.
並不是想西藥那樣用消滅,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觀念來治療.
而是只要把人體的環境改變, 然後把只能活在人體的
瘟神趕出體外, 讓他們在酷陽下空氣中自行消滅就行了.
希望知道此方治療的父母愈來愈多, 可以救回的台灣小寶貝就愈多.
台灣不是有專門討論育嬰或如何帶家中小寶貝的網站嗎?
若有好朋友有這種網站的發言權, 就請把這些訊息幫忙傳播出去.
也謝謝師兄和師姐如此熱心. 希望台灣的小朋友
每個都健康活潑.
叮噹
「此方是這患者經由辨症論治下所用最適當之方,各個病人症狀不同,有此病最好找中醫經方家診治,否則若有差池、後果自行負責」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VwhKKdqBSUVAgpDdmn_7GQ--/article?mid=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