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  員:系統一甲  黃怡君、張仁駿、劉鴻易、林亭妤
    車輛一甲  鄧俊凱  
發表人:系統一甲  張仁駿
題目:訪問五年級與六年級生「當年最難忘的一件事」

(一)尫阿標
  放一些小的厚紙牌在地上,之後用其他的紙牌輪流往地上打,打到分開的就是你的。

(二)貓王
  
爸媽們都很迷貓王、麥可、鄧麗君等等的明星與偶像。

(三)黏壁虎
  
用膠布黏壁虎,再把黏到的壁虎丟進打一個洞的雞蛋裡拿去賣。

(四)龍眼子
  
把吃完的龍眼子拿來當彈珠玩,玩法跟彈珠一樣。

(五)殺腳
  
用食指加中指變成劍的樣子,之後分成兩隊,開始互相碰對方的膝蓋,若被碰到膝蓋即出局。

(六)竹槍
  
用竹筷子和橡皮筋組裝而成的手槍玩具,可以發射橡皮筋。

 

第六組  台灣的「檳榔西施」現象

組  員:系統一甲 黃怡君、張仁駿、劉鴻易、林亭妤
發表人:車輛一甲 鄧俊凱

一、「檳榔西施」概況:
 
 檳榔西施是一種在台灣特有的職業,是由穿著稀少、性感的年輕女性在路邊招攬並且販賣檳榔,一般來說,檳榔西施泛指穿著較為暴露的販賣檳榔女性。因為消費產值甚高,販賣檳榔的小攤,充斥台灣大街小巷,最後因競爭激烈,終於衍生出以女性特徵來吸引消費者的「檳榔西施」文化。

  台灣檳榔主要的顧客組成為貨車司機,他們在長途開車時嚼食檳榔以幫助提神。有店鋪為了競爭檳榔所帶來的高利潤,以及獲取顧客們的注意,便聘請穿著性感的女郎助銷。其後更多同業效法,競爭越演越烈,賣檳榔的女孩們開始穿得越來越少。
   如今嚼食檳榔在台灣仍極為普遍,且還由男性藍領的食用人口,擴展到白領,甚至女性。也因為消費產值甚高,販賣檳榔的小攤,充斥台灣大街小巷,最後因競爭激烈,終於衍生出以女性特徵來吸引消費者的「檳榔西施」文化。

二、優點:
 
 多了一份就業機會,並且使檳榔產業經濟上升。

三、缺點:
 
 除了治安影響層面外,許多司機開車時,因只顧觀看檳榔西施而忽略了駕車安全,因此這現象帶來了更多交通意外。

四、心得:
 
 查詢了檳榔西施相關資料以後,我們才知道,原來檳榔西施這項職業,一直被我們醜化,同樣是為生活打拼,台灣社會實在不該以異樣的眼光、來評論西施們的工作。這樣的行業,可以說是檳榔產業中的特色,也可以說是一種文化創意產業的表現吧!國際模特兒、明星、展覽會女郎的性感形象並不會被社會認為是不妥當的;社會或法律沒有規範模特兒、明星的性感穿著;卻因為「檳榔西施」遊走於色情行業邊緣,因而禁止檳榔西施穿得稀少。雖然是檳榔西施,但這只是他們賺錢的生活方式而已吧!

 


第六組 我心目中的台灣意象

組別

組員

我心目中的台灣意象

原因說明

第六組
5人

系統一甲
黃怡君

神明遶境

        我是對遶境最有感想的人了,因為每年我們村莊都會有六房馬祖的大型遶境活動,今年我也是剛參加完,所以特別有感觸,這種活動可能類似國外的嘉年華,但是我們卻多了一份莊嚴跟人情味。

系統一甲    劉鴻易

中元普渡

        每年都會有中元普渡,小時候總會看到有很多桌子,然後桌上都有滿滿的東西,再加一隻大豬公,一直到現在還是覺得好新奇,這應該是台灣獨有的特色吧。

系統一甲    張仁駿

HTC、Giant

        台灣有很多大廠牌聞名世界,像是電腦方面就有ACER、ASUS,腳踏車則有Giant,電子方面就有鴻海,手機也有HTC,這些品牌在全球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讓地球人都認為M.I.T is good!(M.I.T=Made in Taiwan)

系統一甲    林亭妤

鹽水蜂炮

        身為台南的學生,不能不知道鹽水蜂炮,今年雖然我沒參加,但是聽有看過的同學都說很好玩,去體驗那種轟聲雷動的大場面,還有被蜂炮炸的那種興奮,是值得代表台灣的。

車輛一甲    鄧俊凱

燒王船

        以前農曆七月的時候都會有燒王船,場面好嚴肅,好像有什麼禁忌吧!不能亂說話,看著船冒著火,慢慢流向遠方,也象徵好兄弟慢慢被送走,在別的國家沒有這種畫面的。


六組:端午節慶的文化與習俗

系統一甲  黃怡君(組長、發表人)
系統一甲  劉鴻易、林亭妤(發表人)
系統一甲  張仁駿
車輛一甲  鄧俊凱

一、粽子
  說到粽子,人人都會想到端午節划龍船、悼屈原。其實,考據歷史,五月吃粽子更另有實際的理由。原來五月正值盛夏,易生疾病,古人定五月五日這天舉行各種驅疫活動。人們出門參加活動必須攜帶簡便的食物。粽子,便因此成為約定俗成的應節食品。
  基本上,粽子是一種以植物葉片包裹的米食。由於中國幅員廣大,粽子的形態、內容也名目繁多、滋味各異。如粽葉就有麻竹葉、桂所籜、蘆葦草、茭白葉、荷葉等。形狀上有角粽、錐粽、枕頭粽、秤鎚粽、筩粽、四方粽等。大小與滋味,又各自不同。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民間有吃粽子的習慣,端午的傳說,一般來源於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大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積極主張楚國聯合齊國,抗擊秦國,他的意見沒有被採納,因當時朝中奸臣當道,他反而受讒言所害,被謫江南。楚國快要滅亡時,由於他愁懷滿腔,最後於農歷五月五日,屈原投汨羅江自殺。
   附近的村民因未能尋獲他的屍首,為了不讓他的身體被魚蝦吃掉,就在江上划著龍舟,敲鑼打鼓,希望能嚇跑魚蝦;又用棕葉包一些米飯,做成粽子,投到江裡餵給魚蝦,希望屈原的軀體不受損害。
  這樣年復一年,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每逢端午節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裡、祭祀屈原。

二、划龍舟
  農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時值夏季,正是疾病開始流行的季節,因此端午節的由來可追溯為「驅邪避惡」,以求身心的平安;中國人划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更增添了端午節的重要性。
  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端午節)這天投江自盡。人民都紛紛划船去拯救他,這就是端午「划龍舟」的起源。龍舟需經過「開光」儀式才可使用,因此每年農曆五月初一,都請地方首長祭拜水仙尊王,並提筆在龍舟的龍眼上點眼睛,此即稱為「開光」。初五龍舟下水前,還要敲鑼打鼓,抬龍舟到河岸,沿路都有民眾燒香禮拜及放鞭炮,巡行後龍舟便入水比賽。

三、香包
  農包的由來,一說避邪,一說討吉利,不管怎麼說,其作用不外避邪趨吉,香包業者蔡文雄說,屈原投江時值夏天,蚊蟲四飛,民眾唯恐屈原遺體遭叮咬,紛紛用艾草燻燃,以煙燻蟲;後有人建議,何不以布包檀香,同時為方便攜帶,於是用針線縫合後,再串以布繩,緊掛頸間,人人一串,蚊蟲污物不敢近。相傳下來,端午做香包已是傳統習俗之一。
  早期的香包作法簡單,造型單調,小小一方布能包住檀香末即可,但為了美化,開始講究布料及造型,由最具涵意的粽子形狀發展,各式動物造型紛紛出現,早年的台灣,端午縫製香包是大人小孩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小孩子,因大人絕少頸掛香包,而小孩頸項間一串香包乃最得意之事,還互相亮相較勁,看誰的香包漂亮。

  不過目前純手工香包已不多見,除非親自動手縫製,代之而起的是坊間五顏六色、繽紛斑斕的現代化香包,所謂現代化,大概除了檀香末一樣外,質材也多樣化,有棉布、尼龍布,也有泡棉、塑膠的,造型更是千變萬化,機器剪裁,規格齊一,從動物、植物到兒童喜歡的卡通人物都有,像近年上市的香包就有龍貓、魔女琪琪、皮皮娃、小叮噹、小叮鈴等,有平面的,有立體的,還有附音樂的,售價從三十元到百來元不等,看來香包這個傳統玩意兒,也不得不跟著潮流走,迎合兒童口味了。

資料來源:
1.NCCU Navigator Partner
部落格 http://nccunavigatorpartner.blogspot.com/

四、心得
(一)林亭妤
  我從小就很喜歡吃粽子這類糯米做成的食物,也知道端午節就是要吃粽子,但是很少會去想到粽子的由來,原來是因為要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當時不只是為了紀念,也是要避免水中的魚蝦破壞屈原的身體,使得粽子在端午節這個日子裡又更加有意義。

(二)劉鴻易
  每每端午節都會有划龍舟的競賽,每次看人家划龍舟都有一種雞皮疙瘩的感覺,看他們划得那麼賣力、每個人都不敢鬆懈,想必他們在拔得旗子的時候,心裡的激動是無法表達的!這一項傳統讓選手們能好好地培養默契、增進感情,如果可以,我還滿想下水試試看划龍舟是怎樣的感覺。

(三)黃怡
  小時候媽媽都會幫我掛上香包,那時候都不懂為什麼,後來才知道是一種習俗,而且小時候還會自己做香包,做一些喜歡的卡通圖案,但是現在已經很少看到香包了,這是一種台灣習俗,希望大家不要忘了這個習俗,因為現在可以把傳統的香包改成符合現代人的模式,讓它變成一種裝飾品,可以掛飾在隨身可見的地方。

 

六組:電影《天馬茶房》的時代背景

系統一甲  黃怡君(組長) 
系統一甲  劉鴻易、張仁駿、林亭妤
車輛一甲  鄧俊凱

一、「天馬茶房」的意義
  
台灣,曾是個青翠蒼鬱的婆娑之島;台北,原是片荒煙蔓草,沼澤叢生之地;
大稻埕,日據時代是「台灣人」的代名詞;「天馬茶房」,是大稻埕一家以前文藝人士聚集及相親聞名的咖啡廳。這家高尚昂貴的咖啡廳有間密室,常常有另一批人進進出出,這些作曲作詞家、新劇劇團的導演和演員,都時常聚集在名辯士詹天馬開設的「天馬茶房」密室裏,暢談自己的抱負,共同關心當時的政局,偷偷打探祖國的情形。
  詹天馬,是十年前有名的演員和電影解說員(辯士),在台灣光復前兩年的日據殖民時代,開設一家咖啡店「天馬茶房」,許多思想先進的藝文人士,都經常聚集在茶房內互訴心曲。當時剛竄起,標榜演出「新劇、新戲、新希望」的「新劇團」,也常在茶房密室內自由排練、演出。
  日治時代的台語歌曲僅僅存活了八年,這些充滿著期待與羨慕的歌曲,巧妙地傳達他們對愛情、對祖國摯熱的渴望。「天馬茶房」是他們心靈的過棧,也像一只放大鏡,清晰的反應「二二八事件」前台灣人的夢與理想,是個不該被遺忘的咖啡館。電影《天馬茶房》藉由歌曲創作,讓觀眾有機會感受過去台灣曾擁有的優質文化;置身五十年前、「二二八事件」前夕大稻埕的氛圍中,深刻體驗那個動亂悲劇的時代背景,觸及當時那些人的心靈世界,進而產生同情及諒解,寬恕與包容。五十年前,這個島上的青年不管他們的青春夢、自由夢、戀愛夢多麼虛微渺茫;五十年來,台灣海峽黑水溝的暖流依然如期的更換,台灣人的靈魂依然熱情澎湃。《天馬茶房》寫出五十年前的臺灣夢,也唱出他們心中的〈幸福進行曲〉。

二、心得
  《天馬茶房》這部影片感覺充滿了許多神祕感,看似一間平凡的咖啡店,背後卻隱藏許多祕密,但是它也是個讓大家心靈放鬆的地方,想要了解遙遠的年代,大家想的、做的是什麼的話,可以看一下這部影片,了解到以前文人是如何暢談自己的抱負,彼此交換意見,想的、做的都是為了台灣,整部片充滿了遠大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