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怪譚》是一齣由賴聲川導演,李立群獨角演出的大膽嚐試。在台上,一個經常散神、岔題的說書人正在說一個關於「一個人格分裂的人」的故事。在融合單口相聲、說書、對口相聲、KTV、舞台劇表演的風格中,李立群的單人演出,描繪當代台灣怪象與亂象。除了獨角演出中滔滔不絕的難度外,演員必須精確配合由杜可風拍攝的影像表演,在戲長兩個小時的過程中,毫無冷場。此劇演出後,亦發行實況錄影帶,也和《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和《這一夜,誰來說相聲?》一樣,迅速成為白金唱片。
  本劇憑著唯一的演員(李立群),一個角色在台上說兩個小時的話,一般人多把《台灣怪譚》稱之為「表演工作坊」相聲系列之一,但是賴聲川不完全認為,雖然有很多部分可以稱得上是「單口相聲」,尤其在李立群精彩的演出下,具有單口相聲的特質,但是更多部分像是說書,甚至於進入到一種新的語言模式。
  故事的趣味是在於劇情的大前提:一個神經兮兮的人站在台上,跟我們說他要說一個故事,關於一個神經兮兮的人,這個人人格分裂了,所以經常不知道他自己是誰,而說書人經常提醒我們說,這絕對不是他的故事,是他朋友的故事,但是他的朋友很可憐,想到這兒他又會掉淚。
  《台灣怪譚》是一個對台灣整體的一個寓言故事。裡面雖然笑料很多,但是也本著賴聲川運用笑聲的方式,背後總是隱藏一些複雜的情緒陷阱。《台灣怪譚》到了後面,色調開始變暗,李立群的語言藝術描繪出一個成為超現實大垃圾場的台灣,一個不適人居的地方,而這個垃圾不只是物質上,更是精神上的、政治生態上的、社會生態上的,整齣戲變成一個殘酷的指控。
  本劇是表演工作坊第十二齣舞台作品,也是李立群在工作坊主演的第十齣、賴聲川導演的第七齣戲。1991425日首演於台北國軍文藝中心,是年演出24場,觀賞人次約22,000人。
  本劇是暨《那一夜,我們說相聲》(1985)以及《這一夜,誰來說相聲》(1989)之後,李立群第三次的相聲表演。李立群飾演一個個性不穩定的人,以「脫口秀」的方式談日常生活,從立法院、KTV,再談到環保問題,影射九○年代初期台灣社會的種種怪象。電視螢幕、KTV等媒體設計,讓這個人格分裂的人物面對自己,產生既「對口」又「單口」的表演。透過這樣的過程,《台灣怪譚》表現的不只是「單口相聲」,還展示了獨角戲的種種可能,以及劇場與社會之間的聯繫關係。在相聲劇的笑哏之外,帶有對社會、政治、經濟的關懷,與深刻的文化省思。
  《台灣怪譚》的場次依序為:
(一)台灣「散」談
(二)我愛KTV
(三)少年阿達
(四)「卡拉哈哈」
(五)阿達長大
(六)夫子改行
(七)最後的K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