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母孝子  真感人! =>  陳情表  =>  孔子論孝 =>  讀經教育

6940184-2757859

台南奇美醫院「孝子抱母」看診的畫面,感動許多人,圖中孝子是台南市調查站退休專員丁祖伋。   圖/取自facebook

 

2012/03/05 華視新聞】@ http://udn.com/

一張照片,感動無數人心,在台南奇美醫院,男子用花布巾背著老媽媽就醫的照片,在網路上被瘋狂轉載,大家都想知道,這個孝男到底是誰?原來他就是台南調查站的退休調查員,丁祖伋,華視新聞也電話聯絡上他,他說自己不是什麼孝子,只是償還母親給他的養育之恩。

 

人來人往的醫院大廳,出現了一名男子用背小孩的花布包巾,小心的揹著一個人,走過穿堂,穿越人群,好多雙眼睛都在看他,他只是更加小心呵護懷中的人,仔細看,他背的不是孩子,而是滿頭白髮的老媽媽。

 

媽媽的腳打上石膏不能走路了,讓他小心避開人群,最後坐在椅子上,像哄小孩一樣,輕拍媽媽的背,這一幕讓所有人都動容,有人將這一幕拍下照片PO上網,配上文字,「小時媽媽背著你,長大你會這樣背媽媽嗎」,讓所有人感動同時,更加疑惑好奇,到底這個背母孝子是誰。

 

現在答案找到了,他就是5年前從台南調查站退休的調查員,丁祖伋,我們也電話訪問到他,他說當天會這樣抱媽媽,是因為怕媽媽感到疼痛,體貼孝順的丁祖伋,今年62歲,在調查站做了6年副主任,因為照顧雙親放棄升官,更提前退休,只為了全天照護媽媽。

 

對於大家奉他為現代第25孝,他直說,沒這麼偉大,母愛永遠還不完,現在媽媽走不動了,需要照顧了,換他當媽媽的腳,陪著媽媽一輩子走下去。

 

 

【聯合報╱台南記者/連線報導】 2012.03.05 05:05 pm   抱母孝子 曾為照料雙親拒升官

二日發生在台南奇美醫院的「孝子抱母」就診的情深畫面,令許多網友、讀者動容,故事的主角是台南市調查站退休專員丁祖伋。

 

「看到丁副座抱媽媽上醫院,一點都不意外!」台南市調查站人員看到「孝子抱母」照片,一眼就認出是老長官丁祖伋,「調查局上上下下都知道他是孝子」,為了盡孝,「不但放棄升官,甚至甘願降調」。

 

昔日同仁說,六十一歲丁祖伋是獨子,已婚育有一子,擔任彰化縣調查站副主任四年期間,每天台南、彰化兩地坐火車通勤,就是為了看顧年老父母。

 

讓同仁津津樂道的是,他總把父母擺第一,後來申請回當時的台南縣調查站擔任副主任,六年任滿,有機會調升局本部科長,因須到台北上班,「無法照顧父母」拒絕。

 

由於調查局內規副主任最多六年,丁祖伋為就近照顧父母,自願「降格」調台南市調查站專員。當時許多同事不解,「升官誰不擠破頭」,再打聽是他,反而不覺意外,「因為他就是這樣的人」。

 

台南市調查站人員透露,2006年時,時任調查局長的葉盛茂,就對丁祖伋「拒官」孝心十分嘉許。

 

隔年丁父過世,母親想回大陸探親,為圓母親心願,提前於2007年退休。同事說他行事低調,平日喜歡看書,文筆很好,曾告訴部屬,退休後除了照顧父母親,最大心願就是好好看書。

 

「有人說久病無孝子,不過用在祖伋身上一定不適用」,一名調查員說,像祖伋這樣的孝子很少了、很不簡單,「社會需要這樣的楷模」。

 

「孝子抱母」求醫的照片,這幾天來已被網友分享二萬六千多次,且傳到世界各地,有新加坡報紙報導,也有遠在澳洲的網友留言說「被感動到哭了」。

 

有網友說「看到這張照片,讓我們重新找回人性中光明且美好的一面」;「剛好正在照顧年邁的媽媽,看到照片十分感動」;「之前看新聞大部分都是兒子殺媽媽,現在看到這則新聞,原來還是有真孝子存在的」。

 

 

 

《陳情表》

 

臣密言:“臣以險舋,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 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叔伯,終鮮兄弟。 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湯藥,未嘗廢離。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 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待東宮,非臣隕首所 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 急於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以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事偽朝, 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 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 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 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鑑。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卒保餘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陳情表》賞析:

 

四川眉山素有“千載詩書城”的美譽,是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著名人物有商朝大夫彭祖,西晉文學家《陳情表》的作者李密,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南宋名相虞允文,長安畫派創始人“畫壇怪傑”石魯等。

 

李密原是蜀漢後主劉禪的郎官(官職不詳)。公元263年,司馬昭滅蜀漢,李密成了亡國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養祖母劉氏。公元265年,晉武帝請李密出來做官,先拜郎中,後又拜為洗馬(即太子侍從官),就是文中說的“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自幼喪父,母改嫁,賴祖母劉氏撫養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於鄉里。李密為人剛正,頗有文名,年輕時曾仕蜀漢,表現出相當高的外交才能。晉武帝為穩定局勢,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號。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薦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應召。後來晉武帝徵召他為太子洗馬,催逼甚緊,於是寫下了《陳情表》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為理由婉言辭謝。在封建社會裡,辭詔的話不是好講的,稍不留神便會以“不忠”之罪慘遭殺身大禍。因此,李密必須尋找充分的理由,以十分謹慎的言詞書寫表文。李密辭詔的目的就在於為祖母養老送終。為此他尋找出一個響當當的政治依據,這就是晉武帝自己提出來的“以孝治天下”的口號。所以李密在結構全篇時,緊緊扣住了一個“孝”字。為了打消晉武帝可能有的猜忌,他在文中還申明自己作為故舊遺老,現在不奉詔決非是忠於前朝,而是實屬無奈,是為盡孝而難以遠行的,因此反覆強調“逮奉聖朝,沐浴清化”,特蒙“國恩”,“凡在故老,猶蒙矜育”,“過蒙拔擢,寵命優渥”等等,以表自己對當今的感情,同時表達“生當隕首,死當結草”願望皇恩的誠心。如果不如此婉轉陳辭,一味地辭不奉詔,那麼作為表文的特殊讀者----晉武帝在心理上就決難承受了。

 

李密反覆強調孝親,決不是為其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終養祖母才難能應詔的。讀完全篇,我們可以清楚地體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滿了孫兒對祖母的一片真情。整篇《陳情表》密布著感情的濃雲。在作者的筆下,展現出一位可親可敬的慈祥的老人形象。她憫孫兒孤弱,躬親撫養,對李密有著大恩大德;正因為此,作者才與祖母建立起深切的感情。同時,作者還懷著憐憫之情,傾述著祖母的年老多病孤單無依的境況。第一段寫她“夙嬰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寫她病情“日篤”;第三段則寫她“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凡此都充分地表明一位晚輩對長者的關切與憐愛。李密在《陳情表》中不是一味地同晉武帝講道理,而是充分地擺事實,以具體的實情說服晉武帝體諒他的苦衷。當然他所擺給晉武帝的實情,均染上了濃郁的感情色彩,引致晉武帝感到李密強調的孝是真孝,而不是不仕晉的托辭,這便是作者所擬想達到的寫作效果。為了更深一層的打動晉武帝,李密還盡力渲染自己的處境與遭際。開篇便說:“臣以險舋,夙遭閔兇”然後就在這一悲調中泣訴自己早年失去父母,孤弱多病,家不盛,族不旺,“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的慘狀,詔書特下本是件好事,大可受寵若驚,然而他告訴晉武帝,正是由於詔書切峻,祖母病情加重,反使他處於進退兩難、狼狽不堪的境地;接著勾畫出祖孫二人更相為命的狀況。由於李密所陳述的情況充滿了感情色彩,果真使晉武帝為之動容。晉武帝閱後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不僅沒對李密的辭不赴詔表示不滿,而且還痛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甚至賞賜他兩個奴婢,命郡縣按時給他的祖母送飯。足見《陳情表》所體現出的“情”的力量。

 

《陳情表》的語言藝術也是大可稱道的。作者採用了不少排比,對偶句式,恰到好處地表現了內容。如“既無叔伯,終鮮兄弟”,“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以長幼、內外皆無來顯示自己的孤苦伶丁。又如以“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的對句表明李密的孝名與才名並傳。再如以“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路”的排比渲染出聖命逼人的緊張氣氛。“生當隕首,死當結草”則表示了作者誓報恩德的冰心誠意。《陳情表》的寫作多用四字句,雜以參差句,語言練達,琅琅上口。由於此文的問世,為後世提供了眾多的慣用語,一直流傳至今,如“躬親撫養”“零丁孤苦”“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急於星火”“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更相為命”“生當隕首,死當草結”等,均成為人們信手拈來的語句。

 

譯文:

 

臣李密言:臣子因命運不好,小時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剛出生六個月,我慈愛的父親就不幸去世了。經過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親改了嫁。我的奶奶劉氏,憐憫我從小喪父又多病消瘦,便親自對我加以撫養。臣子小的時候經常有病,九歲時還不會走路。孤獨無靠,一直到成家立業。既沒有叔叔伯伯,也沒有哥哥弟弟,門庭衰微福氣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兒子。在外面沒有比較親近的親戚,在家裡又沒有照管門戶的僮僕。孤孤單單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體和影子相互安慰。而劉氏很早就疾病纏身,常年臥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飯喝藥,從來就沒有離開過她。

 

到了晉朝建立,我蒙受著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時候太守逵,推舉臣下為孝廉,後來刺史榮又推舉臣下為秀才。臣下因為沒有人照顧我祖母,就都推辭掉了,沒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詔書,任命我為郎中,不久又蒙受國家恩命,任命我為洗馬。像我這樣出身微賤地位卑下的人,能夠去服待太子,這實在不是我殺身捐軀所能報答朝廷的。我將以上苦衷上表報告,加以推辭不去就職。但是詔書急切嚴峻,責備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郡縣長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門督促,十萬火急,刻不容緩。我很想遵從皇上的旨意立刻為國奔走效勞,但祖母劉氏的病卻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順從自己的私情,但報告申訴又不見准許。我是進退維谷,處境十分尷尬。

 

我想聖朝是以孝道來治理天下的,凡是故舊老人,尚且還受到憐惜養育,何況我的孤苦程度更為嚴重呢?而且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做過蜀漢的官,歷任郎中和尚書郎,本來圖的就是仕途通達,無意以名譽節操來炫耀。現在我是一個低賤的亡國俘虜,實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優厚,怎敢猶豫不決另有所圖呢?但是只因為祖母劉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樣子,氣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沒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沒有我的照料,也無法度過她的餘生。我們祖孫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正是因為這些我的內心實在是不忍離開祖母而遠行。臣下我今年四十四歲了,祖母今年九十六歲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盡忠盡節的日子還長著呢,而在祖母劉氏面前盡孝盡心的日子已經不多了。我懷著烏鴉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夠准許我完成對祖母養老送終的心願。

 

我的辛酸苦楚,並不僅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樑州的長官所親眼目睹、內心明白,連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憐憫我愚昧至誠的心,滿足臣下我一點小小的心願,使祖母劉氏能夠僥倖地保全她的餘生。我活著當以犧牲生命,死了也要結草銜環來報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懷著牛馬一樣不勝恐懼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聞達。

 

 

    《論語》論「孝」的篇章

(本文 copy tw.classf0001.urlifelinks.com/.../cm4k-1240382277-6152-2779.doc )

 

論語這本書中,常常可看到孔子與弟子談論孝順的道理,而孔子總是能依問孝弟子性格的不同,而提出對「孝」不同的闡釋,可見孔子「因材施教」的用心。以下是論語中,孔子談論「孝」的篇章:

                                                                        

一、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第二•七)

翻譯:子游孔子什麼是孝道。孔子說:「現在孝順的人,只說能奉養父母就是孝順,但說到犬馬,人也都能供給食物,這是很不敬的,要用什麼來分別孝順父母和餵養犬馬呢?」

章旨:說明孝順父母不只做到奉養就夠了,重點在於恭敬,否則跟飼養牲畜沒什麼差別。

 

二、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第二•八)

翻譯:子夏孔子什麼是孝道。孔子說:「侍奉父母和顏悅色是最難得的。有事時,弟子來效勞;有酒飯時,讓長輩先享用。竟然以為這樣就是孝順?」

章旨:說明孝順父母應以和顏悅色對待父母,而服勞、奉食只是旁枝末節,未足為孝。

 

三、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第二•六)

翻譯:孟武伯孔子什麼是孝道。孔子說:「做父母的只擔心子女生病。」

章旨:說明孝順就是珍重自己的身體,不讓父母擔憂。

 

四、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第二•五)

翻譯:孟懿子孔子什麼是孝道。孔子說:「不要違背禮節。」樊遲孔子駕車,孔子告訴樊遲說:「孟孫向我問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節』。」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的時候,侍奉父母要依禮;父母去世的時候,下葬要依禮,祭祀也要依禮。」

章旨:說明行孝不可以違背禮節。

 

五、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學而第一•九)

翻譯:曾子說:「父母去世時能謹慎處理後事,父母去世後能誠敬祭祀父母,如此人民的道德就會

歸於淳厚。」

章旨:說明百善孝為先,能慎終追遠,盡子女的應盡的孝道,則風俗就可歸於純樸寬厚。

 

六、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第四•二一)

翻譯: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要高興父母可以享得高壽,另一方面要害怕父

母日漸衰老。」

章旨:說明子女必須知道父母年齡,及時行孝。

 

 

 

最後,編者想到論語學而篇以下的話,做為結論: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翻譯:「重賢輕色、盡心孝順父母、盡力獻身國家、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沒有高等學歷,我也認為他已經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前些日子,大眾探討讀經教育的意義與成敗,筆者不禁想起以上子夏的話,還想起佛門禪宗「指月」譬喻(註:禪宗重要典籍:指月錄)

 

原來,

 

「指」「經」

 

「月」「心」

 

 

讀經 要能 發心,這才是一切問題的 重點也!   願與讀者君互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