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與四種會集本簡要比較介紹
梅光羲 老居士在「重印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會集序」中,一開端便指出:「無量壽經者。如來稱性之極談。眾生本具之化儀。一乘之了義。萬善之總門。淨土群經百數十部之綱要。一大藏教之指歸也。」
淨空法師進一步指出:『在唐朝,日本的佛門大德,曾經對於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作一個比較,皆以《華嚴》為第一。《華嚴經》要跟《無量壽經》作個比較,《無量壽經》第一,把《華嚴》比下去了。就曉得這一部經確實是「如來稱性極談」。因為《華嚴經》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達到登峰造極。這一部經自始至終完全講西方極樂世界,也就是《華嚴》的歸宿。唐朝日本道隱大師說:《法華》、《華嚴》不過是本經之導引而已。這一句話也就是說,《華嚴》跟《法華》我們尊稱為經中之王,它是《無量壽經》的引導,真正的歸宿是《無量壽經》。如果以佛經三分來說,《華嚴》、《法華》是序分,《無量壽經》是正宗分,《阿彌陀經》是流通分,我們就知道這一部經在佛教裡所佔的地位。所以這一部經不但是我們的本師,而是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今天我們同學是真正有福報,也是無量劫來善根、福德、因緣成熟,蒙諸佛如來加持,我們才有這樣殊勝的機緣遇到第一法寶。希望大家要珍惜它,要認真地來學習,真正認識古大德所稱的第一經。…..小本《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還沒有翻譯出來,遠公大師在廬山就建蓮社了,專修、專弘淨土,是我們中國淨土宗的創始人。東林慧遠大師創淨土宗所依靠的就是這一本《無量壽經》。那個時候淨土宗只有一部經,三經其他兩部還沒翻譯出來,可見得這一部經在淨土宗裡面確實是第一經。』
《無量壽經》此經東來極早,自漢迄宋,同經異譯可考之譯本共十二種之多。然十二譯中,目前僅存五本(七种佚失),而此經存世之這五種原譯瑕瑜互見,彼此差别甚大,使得此經的宏揚受到阻礙,是以古來大德有發心會集此大經者(會集經典太難太難了,詳見印光大師開示),共計有四種會集本,其中以 夏蓮居大士所會集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被公認為最善之本,禅密妙諦悉寓此經之内,一切含靈因此得度,當來經滅,唯此獨留。 淨空法師說:「中國人有幸,確實是多逢諸佛菩薩再來,應化在我們世間,替我們整理典籍,重新建立我們的信心,使我們這一生能得度!這樣的大恩大德,的確是粉身難報。」
以下僅就《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與四種會集本,根據古大德的開示,做個簡要比較介紹,盼讀者能深入研討,理明信深,得生淨土!
朝代 作者 |
經名 |
彌陀大願 |
缺失 |
重要評述 |
後漢
月支三藏 支婁迦讖 譯 |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上)(卷中)(卷下) |
24 |
1.
譯者筆拙:有賢者名譯為“大瘦短”,比丘尼名譯為“生時侍者頭痛”。 2.
未彰明「十念必生」大願。 |
文繁 |
吳 月氏優婆塞 支謙
譯 |
《佛說諸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卷下)【一名《無量壽經》
一名《阿彌陀經》】 |
24 |
1. 未彰明「十念必生」大願。 |
|
曹魏
康僧鎧譯 |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卷下) |
48 |
1.
譯者筆拙:謂極樂 “地輒開裂”。 2.
未顯「國無女人」與「蓮花化生」兩大願。 |
五種原譯本中,流通較廣。 印光大師在世時以此經為準則。 |
唐 三藏法師 菩提流志 奉詔譯 |
《大寶積經(第十七)無量壽如來會》(卷上)(卷下) |
48 |
1. 五惡痛燒之宏文,竟告闕如。(末後勸世之文未錄) |
文義優。五種原譯本中,淨宗九祖蕅益大師認為唐譯最佳。 |
宋 西天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 法賢 奉詔譯(趙宋法賢譯)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上)(卷中)(卷下) |
36 |
1. 五惡痛燒之宏文,竟告闕如。 |
文義優。 |
宋
王日休(王龍舒) 居士 |
《大阿彌陀經》(取漢呉魏宋四譯,會集而成) |
|
1.
抄前著後,抄引經文於前,自選文句於後。既是會集舊譯,焉可杜撰經文。 2.
魏譯三輩往生皆發菩提心,而王本唯中輩發菩提心,下辈不發(此不但杜撰,並乖圓音),上輩則未曾談及。故謂“去取未盡,高下失次”。 3.
五譯中唐譯文義俱精,王氏所會獨缺此譯。(王氏未見過唐譯) |
1. 當時大興,後因蓮池大師謂為「抄前著後、去取未盡」,持其有不依經文之失,從此便無人受持。彭绍升居士斥为「凌亂乖舛,不合圓旨」。 2. 印光大師:「王龍舒死執三輩即是九品,此是錯誤根本。故以下輩作下三品,其錯大矣。
… 硬要將下輩作下品,違經失理,竟成任意改經,其過大矣。」 |
清初
彭绍升(彭際清,彭二林)居士 |
《無量壽經》 (乃取魏譯而删節會集之,仍名無量壽經。) |
|
|
較原譯簡鍊。但只是節本,未能救王氏之失。 |
清 咸豐中 魏源(魏承貫)居士 |
《摩訶阿彌陀經》 (備取五譯,會集成一册) |
|
文辭精簡,包舉綱宗,八種相較,實居魁首。但可憾者,魏氏雖力求字句皆有來歷,以救王本之過,而未能盡免。例如: 1.
魏氏谓往生中“無有胎生”。而魏唐宋三譯皆曰“有胎生者”。 2.
魏氏以「生時痛……是為五痛五燒」數句,概括魏譯數千言,魏本之文並無來歷。 3.
魏氏謂極樂宫殿「或依寶樹而住」,亦各譯所無。 4.
魏氏谓法滅之時,「唯餘阿彌陀佛四字,廣度群生」,亦非本經原文。是以魏本仍未完善。 |
|
民國 夏蓮居居士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悉本原譯,會集而成,流暢自然,渾然天成) |
24 (奉漢吳二譯,以二十四為綱;復準魏唐兩本,以四十八為目,舉其綱既與漢吳相同,數其目則較魏唐為備。千斟萬酌以成) |
|
1. 蒙宗教俱徹之大德 慧明老法師,於佛前持經攝影,以資印證 2. 當時密宗大德 超一法師協助流通 3. 當時律宗大德 慈舟法師親為科判,並在濟開講,盛況空前! 4. 梅光羲 居士親為作序,讚為最善之本! 5. 近代 律航法師著述「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解」 6. 近代佛門高僧 淨空法師,接受
李炳南老居士傳承及囑咐,極力宏揚此經,並曾說:「此會集本會集得天衣無縫, 夏蓮居老居士是再來人,不是普通人,若有人對此會集之經典妄加批評,那是凡夫知見」 |
造成譯文相差甚多的原因, 淨空法師開示:『世尊當年在世,一切經只講一遍,沒有重複講的。唯獨本經是佛當年在世多次宣說的,不是一次,可見得這部經典的重要!』喜愛金剛般若、華嚴、法華的大德同修,如能以「無量壽經」為基礎,從無量壽經下手,更易得大經究竟利益。最後恭錄 梅光羲 居士在「重印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會集序」中最後一段話,作為結束:『每憶沈穀成居士,有眾生福薄,大經塵封,提倡無人,佛恩難報之語,輒生慨愧!今幸因緣成熟,寶典放光。本經有云:值此經者皆可得度。彭二林曰,此實無量劫中,希有難逢之一日也,然則遇此經者,可不寶諸,有智之士,幸勿忽諸。』
註:本文參考的文章:
1.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介紹」【淨空法師 講】與「重印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會集序」【梅光羲大士 著】
2. 《无量寿经》今得善本(夏莲居会本)之大事因缘【黃念祖居士 宣講】
3. 「敬跋三印大經會集本後」與「大經合讚」【黃念祖 老居士 撰】
4. 往生淨土「四土」、「三輩」、「九品」的關係【兼談會集經典之難】
5.
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 淨空法師專輯網站製作
6. 復王子立居士書
印光大師 作 (印光大師文鈔三編)
后記:
晚近有許多居士法師,對「無量壽經會集本」持反對的態度,以下首先列出 印光大師有關會集本的開示(收錄在《印光法師文鈔》的「正編」和「三編」之中,共有三處)
其一:《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書一》(覆高邵麟居士書三):
「《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亦名《十六觀經》,此名淨土三經,加《普賢行願品》,名淨土四經。仿單中有《淨土四經》一本,其《無量壽經》,系魏承貫刪削,又依餘經增益。理雖有益,事實大錯,不可依從。」
其二:《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書一》(覆永嘉某居士書二):
「流通佛法,大非易事。翻譯經論,皆非聊爾從事。故譯場之中,有主譯者,譯語者,證義者,潤文者,豈敢隨自心裁,傳佈佛經。王龍舒《大彌陀經》,自宋至明末,人多受持。由雲棲以猶有不恰當處,故此後漸就湮沒。魏承貫之學識,不及龍舒,其自任過於龍舒。因人之迹以施功,故易爲力,豈承貫超越龍舒之上耶。蓮池尚不流通王本,吾儕何敢流通魏本,以啓人妄改佛經之端。及辟佛之流,謂佛經皆後人編造,初非真實從佛國譯來者。然此經此論,若真修上士觀之,亦有大益。以但取其益,而不染其弊。若下士觀之,則未得其益,先受其損。以徒效其改經斥古之愆,不法其直捷專精之行耳。觀機設教,對證發藥。教不契機,與藥不對證等耳。敢以一二可取,而遂普令流通,以貽下士之罪愆乎。」
其三:《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覆王子立居士書三):
「《無量壽經》中,有三輩;《觀無量壽佛經》,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惡業之人,臨終遇善知識開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龍舒死執三輩即是九品,此是錯誤根本。故以下輩作下三品,其錯大矣。
故上輩不說發菩提心,中輩則有發菩提心,下輩則云不發菩提心。《無量壽經》三輩,通有發菩提心。在王居士意謂下輩罪業深重,何能發菩提心。不思下輩絕無一語云造業事,乃系善人,只可爲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將下輩作下品,違經失理,竟成任意改經,其過大矣。在彼意謂,佛定將一切衆生攝盡,而不知只攝善類,不及惡類。彼既以善人爲惡人,故云不發菩提心。死執下輩即是下品,故將善人認做惡人。不知九品之下三品,臨終苦極,一聞佛名,其歸命投誠,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奮感激,比臨刑望赦之心,深千萬倍。雖未言及發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與誠,實具足菩提心矣。惜王氏不按本經文義,而據《觀經》,硬誣衊善人爲惡人,竟以惡人爲判斷。王氏尚有此失,後人可妄充通家乎。既有《無量壽經》,何無事生事。王氏之誤,蓮池大師指出,尚未說其何以如此。今爲說其所以,由於死執三輩即九品也。書此一以見會集之難,一以杜後人之妄。魏默深,更不必言矣。膽大心粗,不足爲訓。(廿九年八月廿日)」
看完了 印光大師的開示,對於我們這些依止 淨空法師,受持「無量壽經會集本」的學人來說,我們一方面讚嘆此會集本之完善(較過去版本),另一方面還必須敬重所有一切原譯本,如
淨空法師開示:「會集本並非要取代原譯本,而是更方便我們讀誦受持」。我們應更虔心讀誦受持「無量壽經會集本」,而不與人爭辯,真正念佛求生淨土,預知時至,以證實會集本之真實不虛。
淨空法師說:「會集本來自師承,是 李炳南老居士親手交給我,囑咐我弘傳的,就算所有的人反對它,我也會受持讀誦它
…」。我們如果能細心辨別邪正,或許可以了解 印光大師阻後世凡夫之妄,與 夏蓮居大士會集之功,這一唱一和,其實是很巧妙的結合。 淨空法師開示說:「如果將這九種本子全部展開,一同比較,就會發現 夏蓮居大士的會集本,詞意最明顯、流暢,且容易讀誦」
淨空法師等高僧大德肯定 夏蓮居大士的「無量壽經會集本」,並深信這善本,將度未來末法九千年之眾生!我們亦應深信之!當然,這種深信是智信而非盲從,要知道這會集本完成之時, 印光大師仍在世,更何況
印光大師並不是說經典不能會集,而印證或弘傳這部經典的有 慧明老法師(認定為古今第一善本,乃搭衣捧經攝照於佛前,親為印證)、 慈舟法師(對《大經》會集本親為科判,並至濟南開講,盛況空前)、 梅光羲居士(親爲會集本作長序,備陳會集緣起與始末經過;在中央廣播電台連續播講此經,稱之為最善之本)、 李炳南居士(在台中宣講《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並作有眉注,今有影印本流通)、 律航法師(即黃臚初居士,依慈航法師剃度出家,在台大弘《無量壽經》會集本) … 等等有修有證的法師大德,他們的生死自在以及往生瑞相,令人讚嘆!如今更已有千百萬佛弟子,正受持讀誦這部難值難見的經典,其中早有不計其數,預知時至,往生淨土者,是以奉勸念佛同修,莫再對此會集本妄加批評,而應讚嘆並廣為流通才是!
淨空法師進一步指出,作會集本的 王龍舒以及 魏源兩位大德,他們的往生淨土事蹟,都可見於「淨土聖賢錄」中,甚至作節校本的 彭際清大德,在「淨土聖賢錄」中亦有記載。而近代
夏蓮居大士的往生事蹟則可見於 寬律法師所編著的「近代往生隨聞錄」,如此說來,那些極力反對 夏蓮居大士會集本者,就怕不能往生,如果往生,未來於極樂淨土見到這些大德,怎麼會不感到尷尬汗顏,而悔不當初呢!?宜深思之!
最後舉 淨空法師在《淨土五經讀本序》中的開示,作為結束:「夫節會經典,印光大師所不與,嘗慮以啓人改經之端,致有辟佛之流,籍謂佛經皆後人編造,非從佛國譯來者。但以諸譯與會集彙而刊之,原譯俱在,自不容他人之誣也。且夏氏會集本,非前人所能及,縱後有欲踵之者,使見此本,亦當擱筆,梅擷芸大士贊之備矣。大士並云『蓮公此本欲導行者遍觀各譯,廣獲法益,擴心目,堅信向,使無人持誦之古本,光顯於世,此其慘澹經營報佛深恩之苦心也!』善哉斯言,印祖如及見之,所慮或可釋然。」(第2頁)《淨土五經讀本》據1989年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行本。
附錄:
1. 夏蓮居大士往生事蹟
<摘自 寬律法師編「近代往生隨聞錄」>
夏蓮居,少志學,博貫群籍。窮研理性,兼擅眾藝。中年潛修內典。由宗而教,由顯而密,圓融無礙,會歸淨土。乙丑,軍閥張宗昌督魯時,以莫須有之罪相加,籍沒家產,下令通緝,乃避禍東瀛。逾年歸來,掩關津門。丈室唯供彌陀像,一心虔持聖號,冥心絕慮,專精行道。歷十載。感應道交,瑞征屢見,見佛見光,從不示人。有詩云:「一卷六字經,轉破十年暗。人云我念佛,我說是佛念。迷雲陳霧重重過,瞥見澄潭月影圓。」九·一八事變爆發,國難方殷。北京緇素一再堅請,乃來京卜居鼓樓之側。銳志潛修,盡心弘化,廣讚大乘,宣揚淨宗,誨人不倦,數十年如一日。求道問學者,日盈於庭。獲沾法益者,不可勝已。或明心見性,或生脫立亡,或往生現瑞,或捨俗出家。至於聞教啟信,洗心向善者,更仆難數。乙巳仲冬,年八十有三。一日謂人曰:「余大事已辦,決捨濁世矣!」於時精神奕奕。開示法要,及修持所現境界,多為平素未曾道及者。旬日後,示微疾。夜間家人侍側,聞其念佛相繼。忽聞歷聲一唱,驚視之,即於此一句萬德洪名聲中,安祥往生矣。正念分明,說行便行。入彌陀願海,為學人楷模,信乎!有關中念佛詩若干首傳世。
2.:【 淨空法師 答問】
問:有人批駁夏老的會集本,揚言會集本是偽經,叫大家改念康本。有些人認為會集本很好,且數年來已念成習慣,不願改念,也不參加康本的助印。不少人受其影響,請問如何是好?
答:佛總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喜歡康本,就念康本;喜歡夏老居士的會集本,就念會集本。《無量壽經》總共有九種本子,喜歡念哪個本子就念哪個本子,不喜歡也可以統統不念,一句阿彌陀佛也能往生。所以,不要限制別人一定跟我一樣,否則就違背了佛陀的教誨。
如果只有一個法門,釋迦牟尼佛何必講八萬四千法門?眾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佛慈悲說許多法門,應一切不同的根性。我們自己有沒有成就,自己要有智慧選擇法門。幾種本子擺在面前,夏老居士的會集本文字淺,我們都能看得懂,看得很歡喜。康僧鎧的本子有一部分文字比較深,不容易看懂。我們為什麼不選擇古本?我們的程度不夠。他們程度高的選那個本子,我們恭敬讚歎,這個不能勉強。喜歡念什麼本子就念什麼本子,最重要的是這一生真正能往生;不要搞到最後自己不能往生,那才是真正大錯。21-9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