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居士傳

清 彭紹升居士 撰

 

了凡先生,名黃,字坤儀,江南吳江人。了凡之先祖,嘉善氏,遂補嘉善縣學生。隆慶四年,舉於鄉。萬歷十四年,成進士,授寶址抵縣。後七年部職方司主事。會朝鮮被難,來師;經略官名,掌一路兵民之事,權任甚重,在總督之上。)宋應昌奏了凡軍前贊畫(猶今之參謀也。)兼督朝鮮兵。提督舊官制官名。清代於重要省分設提督,統轄全省水陸各軍,為武職最高之官。)李如松以封貢紿倭信之,設備;如松遂襲破倭於平壤。平壤,朝鮮安南道首,面江背山,形勢險要。)了凡面折如松,不應行詭道,虧損國體;而如松麾下又殺平民為首功,了凡爭之強。如松怒,獨引兵而東。襲了,了凡擊卻之,而如松軍果敗。思脫罪,更以十罪而了凡旋以拾遺被議,被忌者誣陷也。)罷職歸。居常善行益切,年七十四終。天啟廟號。)朝,追敘功,贈尚寶司少卿。了凡自為諸生,好學問,通古今之象緯律算兵政河渠之說,靡不曉練先生博學尚奇,凡河洛理數,律呂,水利,兵備,旁及勾股,堪輿,星命之學,無不精密求,富有心得,有兩行齋集歷法新書皇都水利評注八代文宗群書備考手批綱鑑行世。)其在寶,孜孜求利民。縣被,了凡乃三岔河,築以禦之。屬於直隸之京兆,南臨渤海,西近白河,為北方易受水患之地。)又令民居海岸植柳,海水狹沙上,遇柳而淤,久之成。治溝界水之田塍也。)課耕種,土日。省諸徭役省徭役,不使民從事義務工作也。)以便民。家不富而好施居常誦持經咒,習禪觀,日有課程。公私遽冗,未嘗暫輟。著戒子文四篇行於。夫人賢,常助之施,亦自記功行。不能書,以鵝莖潰逐日標本。或見了凡立功少,輒顰蹙。嘗為子製冬襖,將買花絮。了凡曰:「絲綿,家中自有,何必買絮!」夫人曰:「絲貴花賤,我欲以貴易賤,多製絮衣,以衣凍者耳。」了凡喜曰:「若如是,不患此子無祿矣!」子,後亦成進士,終高要知縣。

 

了凡居士傳【白話翻譯】

清朝 彭紹升居士 撰

       了凡先生,本名袁黃,字坤儀;江蘇省吳江縣人。年輕時入贅到浙江省嘉善縣姓殳的人家;因此,在嘉善縣得了公費做縣裡的公讀生。他於明穆宗隆慶四年(西元一五七○年),在鄉裡中了舉人;明神宗萬歷十四年(西元五八六年)考上進士,奉命到河北省寶坻縣做縣長。過了七年升拔為兵部「職方司」的主管人,任中剛好到日寇侵犯朝鮮,朝鮮向中國求救兵。當時的「經略」(駐朝鮮軍事長官)宋應昌奏請了凡為「軍前贊畫」(參謀長)的職務,並兼督導支援朝鮮的軍隊。提督李如松掌握兵權,假裝賜給高官俸祿與日寇談,日寇信以為真,沒有設防;李如松發動突擊,攻破形勢險要的平壤,因而打敗了日寇。

       了凡先生因為這件事當面指責李如松,不應用詭詐的手段對付日寇,這樣有損大明朝的國威;而且李如松手下的士兵隨便殺害百姓,並以頭來記功。了凡向李如松據理力爭,李如松發怒;不但不接受勸誡,反而獨自帶著軍隊東走,使得了凡所率領的軍隊孤立無援。日寇因而乘機攻擊了凡的軍隊,幸賴了凡機智應對,將日寇擊退。而李如松的軍隊,最後終於被日寇擊敗了;他想要脫卻自己的罪狀,反而以十項罪名彈劾了凡很快地被提出審判,終於在「拾遺」(官)的內,被迫停職返鄉。在家裡,了凡非常懇切,認真地行善直到去世,過逝時享年七十四歲。

     明熹宗天啟年間,了凡的冤案終於真相大白,朝廷追敘了凡徵討日寇的功績,贈封他為「尚寶司少卿」的官銜。了凡先生從當學生時,就非常喜歡研究學問,書不論古今,事不分輕重,他都認真研究,並且非常通達。例如星象,法律,水利,理數,兵備,政治,堪輿等。了凡先生在寶坻縣當縣長時,非常注重人民的福利,常常想做些有利地方的事情;寶坻縣當時常有水災泛濫,了凡先生於是積極興辦水利,將三河疏通,築堤防以抵擋水患侵襲;並且教導百姓沿著海岸種植柳樹,每當海水泛濫,挾帶沙土沖上岸時,遇到柳樹就積擋下來,久而久之變成一道堤防。於是了凡先生又督導百姓在堤防上建造溝渠,並鼓勵百姓耕種;因此,荒廢的土地漸漸地開墾,了凡先生又免除百姓種種雜役以便民,使得百姓安居樂業。

了凡先生家裡並不富有,可是卻非常喜歡布施,家居生活儉樸,每天誦經持咒,參禪打坐,修習止觀。不管公私事務再忙,早晚定課從不間斷。在這當中,了凡先生寫下四篇短文,當時命名為「戒子文」,用來訓誡他兒子,就是後來廣行於世的「了凡四訓」這本書。

了凡先生的夫人非常賢慧,經常幫助他行善布施,並且依照功過格記下所做的功德,因為她沒有讀過書,不會寫字;因此用鵝毛管沾紅墨水,每天在歷書上做記號。有時了凡先生較忙,當天所做功德較少,她就皺眉頭,希望先生能多做些善事。有一次,她為兒子裁製冬天的大袍子,想買棉絮做內裡。了凡先生問「家裡有絲綿又輕又暖和,為什麼還買棉絮呢?」了凡夫人答「絲綿較貴,棉絮便宜,我想將家裡的絲綿拿去換棉絮,這樣可以多裁幾件棉襖,贈送給貧寒的人家過冬!」了凡先生聽了非常高興說「你這樣虔誠的布施,不怕我們孩子沒有福報了!」

他們的兒子袁儼,後來中了進士,最後以廣東省高要縣的縣長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