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的主體「歌仔」源自閩南,曾以說唱曲藝、歌仔陣、歌仔館等方式在台灣各地流行傳播,目前宜蘭地區的「本地歌仔」就保存較早期的原始面貌。「本地歌仔」具有吟歌唱念與踏謠歌舞的小戲特質,語言通俗易懂、鄉土情味濃厚,以具有故事情節與角色人物的「歌仔冊」作為登台演出的藍本,頗受廣大民眾喜愛。
二Ο年代隨著商業劇場的興起,歌仔戲在擁有一定觀眾基礎後,也邁入內台從事商業演出。為了強化自身的藝術條件,便向當時在台搬演的各種大戲汲取演出劇目、身段台步、腳色行當、音樂曲調與佈景妝扮等豐厚養分,例如日據時期來台演出的大陸京班,使歌仔戲的表演藝術越發成熟。其後雖因日本政府「禁鼓樂」的政令,禁止舊劇改演新劇,而導致混融拼貼的「胡撇仔戲」表演形式出現,且因其多元活潑的生命力,讓歌仔戲在光復後創造第二次內台盛況。
五Ο年代隨著經濟的穩定發展,台灣現代化的進程加快,廣播、電影、電視等大眾媒體興起且漸趨普及,形成新的消費習慣後,導致內台演出逐漸式微。歌仔戲遂轉型蛻變與大眾傳媒結合,以媒體歌仔戲的型態延續生存發展機會。其中電視歌仔戲風行時間最久,其製作方式與藝術美學對於當時及其後舞台歌仔戲的演出,頗具影響性。
七Ο年代鄉土文化運動肇興,本土藝術逐漸受到官方、學界與民間重視,歌仔戲也被各界廣為關注其所具有的傳統藝術文化價值。
八Ο年代的歌仔戲開始進入現代化劇場公演,由於吸收現代劇場觀念,歌仔戲不僅重視演員演出,且強調整體戲劇製作,包括編導、演員、音樂、服裝、舞美等環節,皆逐漸邁入統一風格;除了製作嚴謹、分工細密,再加上文宣包裝等行政專業,使歌仔戲邁向精緻藝術的創新之途。
以下照片由王淳美攝於各大劇團的演出場景
歌仔戲常做為台灣民間酬神的演出。攝於高雄縣湖內鄉保安宮,2007.12.9
河洛精緻歌子戲的布招搖曳在保生大帝廟前。
攝於高雄縣湖內鄉保安宮,2007.12.9
廟口歌仔戲開演前,觀眾佔位置的情形。攝於高雄縣湖內鄉保安宮,2007.12.9
歌仔戲開演前的酬神扮仙儀式。
歌仔戲開演前的酬神扮仙儀式
大型野台戲文化場演出時的音響燈光設備
野台音響燈光設備近景,電線縱橫交織。
【都馬調】是歌仔戲常見的七字調
河洛歌子戲的台柱之ㄧ小咪,在《命運不是天註定》劇中飾演富貴的敗家子。
小咪(本名陳鳳桂)為藝霞歌舞團的首席演員,1987年轉入電視歌仔戲演出。
河洛歌子戲的小旦石惠君(左)在《命運不是天註定》的劇中扮相
野台歌仔戲落幕後的拆台情景
明華園戲劇總團《何仙姑》於高雄市至德堂公演,屬於內台文化場。2008.2.1
明華園戲劇總團的宣傳布招,2008.2.1
王淳美與明華園台柱孫翠鳳(左)合影,石光生攝,2008.2.1
由唐美雲(右)、許秀哖(中)與朱陸豪主演的《黃虎印》內台戲,2008.6.7
台南秀琴歌劇團演出前的扮仙酬神儀式,2008.7.4
秀琴歌劇團在安平天后宮演出,觀眾熱情等待,2008.7.4
秀琴歌劇團《玉石變》的唱曲,詩境盎然,2008.7.4
團長張秀琴(右)主演《玉石變》的劇照,左為台柱之ㄧ的米雪,2008.7.4
秀琴歌劇團的當家小生秀琴與小旦莊金梅合演《玉石變》的場景,2008.7.4
秀琴歌劇團的米雪,扮演生、旦的角色皆宜,攝於演出後的舞台。
由國藝會贊助的歌仔戲匯演於安平天后宮連演三日的實況,2008.7.5
由國藝會讚助的「好戲開鑼 廟口拼台」於安平天后宮連演三日,2008.7.5
一心歌劇團演出由主角扮仙,2008.7.5
一心歌劇團演出後的簽名會,2008.7.5
一心歌劇團由當家生、旦演出後的簽名會情景,攝於天后宮,2008.7.5
一心歌劇團當家小生:孫詩雯(右)與孫詩珮於散戲後接受拍照。2008.7.5
廟會野台歌仔戲仍演「胡撇戲」,2009.1.2
建醮野台歌仔戲具有胡撇風,2009.1.3
【歌仔戲說明】入口音樂:
河洛歌子戲《台灣我的母親》〈江湖調〉:
許亞芬、小咪、石惠君、郭春美、王金櫻 演唱,洪清雪 作詞
感謝「河洛歌子戲」劉鐘元團長,提供授權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