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進度跨文化劇場                              

課程名稱

 跨文化劇場
Intercultural Theatre

修別

自選必修

任課教師

王淳美

開課班級

人文經典類(語言與文化)

學分數

2

實習時數

合班

上課時段

週三5、6節

一、教學目的

  本課程「跨文化劇場」的教育目標,乃藉由台灣在地演出過的各類戲劇中,挑選具有跨文化屬性的劇場,解析在改編、移植劇情的過程中,呈現不同文化在交融、傳遞、拼貼或相輔相斥所產生的各種現象與特質;希望學生經由本通識課程的選修,能對跨文化戲劇具有基本認知,且能思考與認知各類戲劇所展現台灣與世界各國文化的差異,以及全球化下的劇場藝術風貌。
  在資訊化的時代,個別文化透過科技媒體增加和他種文化的接觸機會,前衛劇場藝術家開始以多於一種以上的文化素材創作,而由此衍生一種新興的表演美學和「跨文化戲劇」現象。美國紐約大學教授理查•謝喜納(Richard Schechner)把「跨文化主義」(Interculturalism)分成四種,分別是:
  1.垂直跨文化主義(Vertical Interculturalism):在相同地區不同時代文化之
                        間的文流;
  2.橫向跨文化主義(Horizontal Interculturalism):在相同時代不同地區文化
                         之間的交流;
  3.混合跨文化主義(Hybrid Interculturalism):以上兩種方式的混合,是一
                       種國際之間不同文化的混融方
                      式;
  4.旅遊跨文化主義(Tourism Interculturalism):旅遊是一種吸收他國文化和
                        同時展示自我文化的方式。
  此外,法國巴黎大學的戲劇學者帕維斯(Patrice Pavis)將某些已跨過文化邊界的戲劇形式,表演者或劇作內容從「多於一種以上」的文化和傳統取材者,稱為「跨文化戲劇/表演」。帕維斯將常見的跨文化表演作品分為以下六種常見可辨的類型。在分類中,除了側重戲劇導演對其作品來自不同文化素材的融合法外,也一併考慮形成該類跨文化作品的歷史背景:
  1.「跨文化戲劇」(Intercultural Theatre):從嚴格意義上說,它是透過對來自不同文化區域的表演傳統有意的加以混合創作的一種「新形式」,以致原先的形式不能再被辨認。互聯文化戲劇關心所利用的形式的文化特徵,藉此尋找一種文化的強化,並企圖在其中製造一種文化的「烏托邦」國度。
  2.「多元文化戲劇」(Multicultural Theatre):在澳洲及加拿大由許多民族共同組成的國家,表演者可能會同時使用各種民族文化材料和語言為雙或多文化背景的觀眾群表演。這種「交流」多發生在政府認可其國土中不同文化的存在和鼓勵他們合作的國家。
  3.「文化拼貼」(Cultural Collage):此類藝術家並不關心所採用的不同文化素材的來源,並任意地引用、改縮、減弱、增強、結合,和混合各種要素,但不關心其意義和價值。這種引用和結合並無「人文主義」在其中,只是選擇其形式和技巧,而不顧這些形式和技巧在其母國文化中的文化功能,因此只能說是一種「文化拼貼」。
  4.「綜合戲劇」(Syncratic Theatre):對來自不同文化的材料,加以有創意地重新詮釋所導致的新形式的戲劇。
  5.「後殖民戲劇」(Post-colonial Theatre):在後殖民國家,由當地人重新使用其母文化的元素來創作劇場,因此促成了一種語言、編劇法,及表演過程的混合。
  6.「第四世界戲劇」(The "Theatre of the Fourth World"):由來自前殖民文化(pre-colonization cultures)的作者或導演所創造的劇場。在殖民時期,這些文化常成為「少數民族」文化,如由紐西蘭的毛利人、美加的印地安土著,及日據時期台籍劇作家所創作的戲劇。
  帕維斯清楚說明上述六種類型的跨文化戲劇,並非完全互不相同,某些戲劇便可能具有兩種以上類型的特色。
  本課程的教學目的,首先介紹劇場的基本要素,採用謝喜納和帕維思對「跨文化」的定義;藉由各類劇種的講解、劇場演出實況的簡報、影音媒體的賞析,再經過教學網討論區的運用,與課堂師生互動討論、繳交期末專題報告的學習過程,使學生認知跨文化戲劇的藝術美感、兩種以上文化之間混融後所產生的新型式,以及在國際化趨勢下所呈現的人性異同、與世界各國的文化特質。

二、教學內容

  本課程挑選在台灣本土演出過的各類型具有「跨文化」屬性的戲劇,期許學生透過在地演出的跨文化劇場,認識各國文化風貌。鑒於以往的授課經驗,學期初首先從舞台劇、音樂劇、希臘喜劇、義大利歌劇開始;期中考以後則講授希臘悲劇、傳統戲劇—歌仔戲、布袋戲,以專題的方式講解授課,搭配戲劇光碟精彩片段的賞析;期中安排兩場專題演講,與期末一場工作坊workshop。
  本課程所預計編排分組專題報告為:音樂劇、舞台劇、歌仔戲、布袋戲、其他劇種等五大類,目前已經設置相關的教學網,以便學生課後學習。
  本課程由各類劇場的相關劇作,認知跨文化劇場的各式樣貌,以及各國文化在彼此激盪、混融、拼貼後的各種可能,以培養學生在全球化下快速變遷的世界,具備國際化的人文藝術鑑賞能力與思辨精神。

三、教學主要教材及參考用書

主要教材:自編講義
參考書目:
〔法〕Pavis, Partice. The Intercultural Performance Reader. London: Routlege, 1996.
〔美〕C. R. Reaske原著,林國源 譯,《戲劇的分析》(How to Analyze Drama
  ,台北:書林,1986年再版。
〔美〕Edward A. Wright原著,石光生 譯,《現代劇場藝術》(Understanding
  Today’s Theatre
),台北:書林,1992年5月。
〔美〕Oscar G. Brockett(布羅凱特)原著,胡耀恆 譯,《世界戲劇藝術欣賞—
  世界戲劇史》,台北:志文出版社,1974年11月。
Catherine Diamond(戴雅雯) 著,呂健忠 譯,《做戲瘋,看戲傻 十年所見台灣
  劇場的觀眾與表演(1988-1998)》,台北:書林,2000年。
石光生 著,《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台北:書林,2008年。
吳立萍.董逸華.蔡亞倫 著,《戲說人生》,台北:慈濟傳播文化志業基金會,
  2006年4月。
亞里斯多芬尼茲(Aristophanes)著 呂健忠 譯,《利西翠妲:男人與女人的戰爭》
 ,台北:書林,1989年。
邱坤良,《台灣劇場與文化變遷—歷史記憶與民眾觀點》,台北:台原出版社,
 1997年。
邱瑗,《音樂劇的9種風情》,台北:音樂時代文化事業,2006年1月。
姚一葦,《戲劇原理》,台北:書林,1992年2月一版。
段馨君 著,《跨文化劇場:改編與再現》,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9年。
埃斯庫羅斯(Aeschylus) 著 張熾恆 譯,《希臘悲劇之父全集I》,台北:書林,
   2007年。
陳芳 編,《劇場事8 戲曲易容術專題》,台南:臺南人劇團,2010年。

四、教學語言

 中文、台語

五、教材上網及課程網址

 網址:http://faculty.stut.edu.tw/~bwwang/interculture/

六、評量方式(考試、作業、實習等……)

 1.平時分數:分組討論、討論區表現、期末書面報告、期末分組簡報 40%
 2.期中考:30%
 3.期末考:30%

七、課業輔導時間

 週三7、8節

八、教學進度

第一週

2010.9.15

★進入跨文化劇場
1.課程介紹、分組與評分等相關規定、介紹劇場要素
2.現代戲劇與傳統戲劇導論
3.音樂劇片段欣賞:「果陀劇團」《跑路天使》(Running
 Angel
),2004 版,改編自美國電影《修女也瘋狂》

第二週

2010.9.22

中秋節 放假

第三週

2010.9.29

 

第四週

2010.10.6

★英國莎士比亞舞台劇→法國歌劇的比較與異同
1.〔英國〕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舞台劇《羅密
 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1595創作
2.〔法國〕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 Juliette),
  2001首演,2007版
3.邀請「臺灣戲劇表演家」林晉陞演講「從《預言》分析劇場
 要素」

第五週

2010.10.13


第六週

2010.9.20

★希臘喜劇→「台南人劇團」古蹟環境劇場
1.古希臘喜劇家亞里斯多芬尼茲(Aristophanes)於西元前411年
 參加雅典酒神祭喜劇大賽的作品《利西翠妲》(Lysistrata
2.「台南人劇團」《利西翠妲》(Lysistrata),台南億載金城,
 2006多元文化之拼貼:現代與古希臘戲劇的混融

第七週

2010.9.27

 

第八週

2010.11.3

普契尼三幕歌劇《杜蘭朵》→張藝謀大型景觀歌劇→臺灣豫劇
1.義大利歌劇大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的未完成遺作《杜蘭
 朵公主》(Turandot)1924;首演於米蘭史卡拉劇院,由大師
 托斯卡尼尼指揮,1926
2.張藝謀史詩格局的《杜蘭朵公主》,北京紫禁城太廟版,1998
3.臺灣豫劇團《杜蘭朵》,2010.2
4.張藝謀大型景觀歌劇《杜蘭朵公主》,北京奧運鳥巢版,台中
 洲際棒球場演出,2010.3

第九週

2010.11.10


期中考試

第十週

2010.11.17

1.分發考卷並檢討成績。
2.解析法國戲劇學者帕維斯((Patrice Pavis)在1996年出版《跨文化表演 讀本》(The Intercultural Performance Reader)的理論
3.邀請京劇名角朱陸豪先生演講:
 「京劇、舞台劇、電視劇的跨文化現象」
 【專題演講workshop】
 (確定期末報告分組名單

 

第十一週

2010.11.24

 

第十二週

2010.12.1

 

取材自三大希臘悲劇→「金枝演社」古蹟環境劇場
1.荷馬史詩《伊利亞德》(Iliad):描繪故鄉、戰爭、自由、意志
 等命題
2.埃斯庫羅斯(Aeschylus)《阿伽門農》(Agamemnon
3.尤里庇底斯(Euripides)《特洛伊女人》(The Trojan Women
4.「金枝演社」《祭特洛伊》(Troy Troy...Taiwan),高雄旗後砲
 台,2005:結合現代劇場與傳統戲曲精神,以底層、俚俗而野味
 十足的創 作特質,搭配當代劇場的視覺設計,融合西方及東方
 ,兼具前衛和民 俗色彩,散發庶民文化的氣質,發展屬於台灣
 本土的「現代常民劇場 」

第十三週

2010.12.8

俄國•果戈里《欽差大臣》→台灣傳統歌仔戲
1.尼古萊•果戈里(Nikolai Gogol)原著諷刺喜劇《欽差大臣》,
 首演於1836
2.河洛歌子戲團《欽差大臣》,首演於1996;獲1999年「金鐘獎」
 傳統戲曲節目獎:河洛歌子戲首度跨文化嘗試,台版的官場現形
 記

第十四週

2010.12.15

印度阿育王傳奇→台灣本土歌仔戲
1.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阿育王的浪漫傳奇:佛教史上護
 法最力的王者;前半生有愛情與暴力殺戮,後半生卻虔誠弘揚佛
 法,具備戲劇張力
2.秀琴歌劇團《阿育王》獲「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城市舞台98年度
 戲劇類創作節目甄選演出」,2009年新作

第十五週

2010.12.22

★「台原劇團創新台灣布袋戲→多元文化的綜合戲劇
1.「台原偶戲團」經典戲碼《馬克•波羅》,是西方遇見東方的
 愛情故事,敘事風格採台灣傳統布袋戲形式,古典彩樓戲台、
 閩南戲偶、傳統後場;導演創新手法:使用台語和義大利口白
 、閩南戲偶結合閩式的義大利戲偶、現代劇場的燈光佈局、新
 式道具;更結合南管音樂交錯義大利歌劇
2.「台原偶戲團」神話般的舞台劇《絲戀》,結合土耳其民俗樂音
 與豎琴,偶師包括台灣布袋戲大師陳錫煌、土耳其皮影大師
 Cengiz Ozek、美國光影大師Larry Leed 等橫跨三類偶戲的金三角
 組合,創造絲路的音樂奇幻冒險意象,2007首演

第十六週

2010.12.29

布袋戲的跨文化元素
1.講解日據時期與反共抗俄時期→布袋戲的跨文化元素:情節、
 語言、服裝、造型、道具
2.邀請「新興閣掌中劇團」鍾任壁團長workshop,並實際演出具跨
 文化元素的布袋戲偶
3.學生參與操偶,互動式教學
工作坊】workshop

第十七週

2011.1.5

1.分組簡報
2.期末成果發表:音樂劇、舞台劇、歌仔戲、布袋戲、其他劇種
 等五組,分別展覽收集之田調物件、影音或實際演出精華片段

第十八週

2011.1.12

期末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