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度教育部人文教育革新中綱計畫
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專題教學研究社群發展計畫

跨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0124日(週六)
地點:南台科技大學S棟管科大樓S703第一研討室
地址:台南縣永康市南台街1

撰稿、採訪:劉晏慈(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研究所碩士班)


  本研討會屬於「跨文化研究」計畫的執行成果,跨領域的整合日趨重要,會議主題涉足跨文化文學藝術、跨文化藝術社會學、跨文化劇場、以及跨文化表演藝術領域;邀請相關學者專家進行演講、發表研究論文以及綜合座談,促使研究學員對於跨文化研究議題,能有更多元面向的討論與交流。

  由「南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跨文化研究中心」主辦,以及「教育部人文教育顧問室」的經費補助下,「跨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於99年12月4日在南台科技大學舉行,多達七篇的研究論文在此活動中發表交流,其背景來自中文、戲劇、社會學、人文社會學、藝術學、外國語文學、視覺傳達等研究所學者,特別還邀請到「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館長羅斌、「寶島歌后」紀露霞、台灣京劇、歌仔戲暨影視演員朱陸豪、金枝演社行政總監游蕙芬……等與會研究學者。

 根據目前任教於南台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同時也是本次活動的計畫主持人王淳美副教授指出,本次跨文化領域的發展是目前人文社會科學中,跨足各類藝術與文化交流的新興議題,希望藉由此次研討活動,能使各界更了解社會各領域跨文化的要點及跨領域之交流平台機制,對於學術的交流也是一次很大的幫助;而目前擔任YMCA英文老師的王秀芳女士也表示,能參與這樣的跨文化研討活動,機會難得,同時也對這次研討會的內容感到讚許,並且期待未來能持續辦理相關的研討活動。

  本次活動共分成六個主題進行討論與交流。在邀請南台科技大學校長戴謙為大會進行開幕致辭後,即展開一連串的專題演講與論文發表研討;第一場【專題演講】請到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館長暨台原偶戲館、納豆劇場藝術總監羅斌(Robin Ruizendaal) 館長以「在地球村中跨文化」為主題,展開專題演講,同時介紹目前台灣偶戲的發展近況及向與會學員介紹偶戲種類,由任教南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李坤崇教授擔任主持。

  第二場【論文研討】主題,談跨文化文學與藝術,請到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陳昌明教授擔任主持人,由南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蔡蕙如副教授,發表〈神仙在航海傳說的「救助功能」之研究〉,探討民間傳說中神仙顯靈救人的議題,釐清「神仙助人」背後的多層含意,並分為「信仰傳說」與「英雄神助」兩方面來討論。同場次另由南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蕭百芳副教授發表〈宋代兒童的現代奇遇─從「嬰戲圖」到台北故宮與「頑石創意」的文創藝術世界〉,蕭百芳副教授藉由台北故宮所珍藏宋代的諸幅宋代「嬰戲圖」為核心,再從故宮動畫《國寶總動員》、頑石創意公司動畫作品《卡茲幫》,來探討嬰戲圖跨文化後,成為新文化「文創產業」的現代意義,希望藉由古畫的跨文化現象之探討,為傳統文化面對多元的現代文化找到新路,也為新興的文創產業提供一個發展的方向。

  另外在第三場【論文研討】的主題部份,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石計生教授帶領研究團隊—東吳大學社會系研究生朱思樺同學與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研究生邱婉婷,共同發表〈寶島歌聲:黑膠時代紀露霞、洪一峰的音樂交會與發展〉,本研究以「聲音的顆粒」概念,重新回到「人 」在聲音產生中是為重要主體,探究台灣歌謠在多重文本交叉之下所蘊含的社會意義,以洪一峰、紀露霞兩位代表台灣歌謠的歌唱家為個案,從時間、空間兩個向度探討兩人的生平交會,發現黑膠唱片時代以及「台北流行音樂三市街」所展現的音樂空間,對於兩人在音樂生涯的養成與音樂生活的參與,都具有重要影響;邀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劉晉立教授擔任與談人。

  緊接著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高榮禧副教授發表〈巴黎作為現代性之都的審美反思〉,本論文進一步探討該脈絡中創造者與大眾關係;在「知識與技術傳播」的商品間的關係,城市做為迷宮及個體在人群中的孤獨主題亦將在此審美現代性中釐清其性質,並有助於揭示巴黎在都會文化史中的特殊價值;邀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的張國治副教授擔任與談人。第三場論文研討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石光生教授擔任主持人,上午研討會的部份,順利完成。

   在「跨文化劇作文本的討論」及「跨文化劇場」這兩個部份主題,請到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的黃美序教授擔任「跨文化劇場」場次的主持,由南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王淳美副教授發表〈果戈里《欽差大臣》在海峽兩岸的變體呈現〉、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石光生教授發表〈臺灣跨文化劇場詮釋的再省思〉,以及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段馨君發表〈評威爾森之《歐蘭朵》與《鄭和1433》〉,緊湊的和與會來賓進行一場精采的「跨文化」討論交流。在王淳美的研究中,試圖帶領大家一同了解「台灣」與「大陸」,如何去分析跨文化戲劇改編文本,並討論其中所出現之差異,可以幫助我們更加了解跨文化的型態與討論之可能性。而石光生教授則分享研究期間參與台灣大學與台北藝術大學針對「東西方劇場」提出議題,對於所舉辦學術性的研討會,做進一步深論與發現,段馨君副教授則提出評論─威爾森之《歐蘭朵》與《鄭和1433》,這兩齣戲來討論跨文化表演的劇本改編與舞臺再現的相關問題。

  下午「Workshop」場次,請來寶島歌后─紀露霞老師,在成功大學邱源貴教授主持下,與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的石計生教授一起分享研究成果。現場以經典黑膠唱片播放歌曲的方式,再由紀露霞老師親自與與會來賓做心情分享與討論,播放《彩虹之歌》、《黃櫻桃》、《女性的復仇》及《魂縈舊夢》等當年膾炙人口的經典老歌,也使現場來賓彷彿走進了時光隧道。紀露霞老師的音樂張力十足,同時也為台灣早期黑膠唱片時代,做了最好的歷史紀錄,還非常難得的請紀露霞老師為學員親自清唱幾句經典歌曲,一飽現場聽眾耳福,最後就在《藍色的憂鬱》這首經典國語歌中畫下一道完美的句點,會後邀請與會來賓與紀露霞老師,合照留影。

  活動最後壓軸的主題是「跨文化表演藝術的特色」綜合座談,在王淳美副教授的主持下,分別由中國文化大學黃美序教授、京戲名角朱陸豪先生、「金枝演社」行政總監游蕙芬編劇,分享跨文化表演藝術的研究成果。其中,黃美序教授針對「台灣早期對於荒謬劇的跨文化詮釋」做了詳細的解說與分析,並留下「怎麼樣才是正確的跨文化作品?」這個值得思考的議題給每一位現場與會來賓。至於朱陸豪先生則提出他親身參與京戲、歌仔戲、舞臺劇、偶像劇等多元的戲劇經驗,與大家分享其中的差異與不同,除了分享自己所體悟的寶貴經驗,並提到與王振杰大提琴家所合作的現代戲、美猴王的演出,和與會來賓分享。而「金枝演社」行政總監游蕙芬則提出從創團至今的作品,做詳細的分析與討論,並認為歌仔戲中的「胡撇仔戲」,其實可稱作「台灣歌劇」,最後開放與會來賓與學者一同發言討論,對於所衍生的問題與不同的觀點,進行良性的溝通。 

  在一整天的「跨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後,此次參與的研討活動,不但使一般觀眾與研究者多了一個良好交流互動的平台,也進而促使不同領域專家、學者們相互對話、於既有的「跨文化」主題提出不同觀點,亦可帶來正面學習的良好效益。藉由論文相互觀摩和學習的機會,有助提升相關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能力,並期許像這樣跨校、跨領域的交流機制能持續推動、辦理;除了在學術產出有實際的增益效益外,也能建構一個良好有效的學術溝通平台,使學術研究的人際網絡可以有效的結合。對於重視人文教育的台灣社會,更是極為重要,有助於提升整體對於「文化研究」及「學術發展」的績效,以作為良好典範。

 

 

 

【成果區】入口音樂:
〈斑駁流光〉自創曲、鋼琴演奏:潘艾薇
感謝潘艾薇提供授權播放